一、学校概况
创建于1956年的青海师范大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。学校60余年弦歌不辍、薪火相传,勤育桃李、涵育文明,为青海基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一甲子峥嵘岁月,60余载辉煌荣光,今天的青海师范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本科教育为重点,兼有研究生教育、留学生教育、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,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,具有鲜明的教师教育、高原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,被誉为“青海高原教师的摇篮”。
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,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,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2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,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,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3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。学科专业覆盖哲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等10大门类。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,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。有61个本科专业,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。
二、招聘专业
(一)博士研究生(40周岁以下)
序号 |
招聘单位 |
招聘专业 |
招聘人数 |
1 |
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|
法学相关专业 |
1 |
民俗学、民间文学 |
1 |
||
2 |
化学化工学院 |
化学或环境科学相关专业 |
3 |
3 |
美术学院 |
艺术学相关专业 |
1 |
4 |
体育学院 |
体育学 |
2 |
5 |
生命科学学院 |
药理学 |
1 |
药物化学或植物化学 |
1 |
||
食品科学或食品工程 |
1 |
||
6 |
马克思主义学院 |
马克思主义哲学、中国哲学、外国哲学、 伦理学、宗教学 |
2 |
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、思想政治教育、国外马克思主义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、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、中共党史党建 |
2 |
||
7 |
计算机学院 |
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 |
3 |
信息安全及相关专业 |
3 |
||
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 |
3 |
||
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 |
3 |
||
网络工程及相关专业 |
3 |
||
8 |
教育学院 |
教育学 |
3 |
心理学 |
2 |
||
学前教育学 |
1 |
||
9 |
音乐学院 |
音乐与舞蹈学相关专业 |
1 |
10 |
地理科学学院 |
自然地理学 |
3 |
人文地理学 |
5 |
||
地理信息科学 |
4 |
||
地质学 |
1 |
||
生态学 |
2 |
||
11 |
数学与统计学院 |
基础数学 |
1 |
应用数学 |
1 |
||
计算数学 |
1 |
||
运筹学与控制论 |
1 |
||
统计学 |
1 |
||
12 |
外国语学院 |
英语语言文学、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|
2 |
日语语言文学 |
1 |
||
课程与教学论(英语) |
1 |
||
13 |
物理与电子信息 工程学院 |
能源动力相关专业 |
1 |
物理学相关专业 |
1 |
||
电子科学与技术、信息与通信工程、仪器仪表、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|
1 |
||
14 |
人文学院 |
古代汉语 |
3 |
中国现当代文学 |
3 |
||
文艺学 |
1 |
||
中国历史文献学 |
1 |
||
中国近现代史 |
3 |
||
世界史 |
3 |
||
现代汉语 |
3 |
||
中国现代史 |
1 |
||
中国古代史 |
3 |
||
古代文学 |
3 |
||
专门史(民族史、区域史) |
3 |
||
专门史(法制、思想文化史) |
1 |
||
文艺学 |
1 |
||
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|
1 |
||
古典文献学 |
1 |
||
历史地理 |
1 |
(二)硕士研究生及以上(30周岁以下)
序号 |
招聘单位 |
招聘专业 |
招聘人数 |
所需其他资格条件(岗位具体要求) |
1 |
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|
法学(藏汉双语) |
1 |
|
社会学 |
1 |
|
||
2 |
经济管理学院 |
经济学 |
1 |
|
金融学 |
1 |
|
||
旅游管理 |
2 |
|
||
3 |
美术学院 |
动画设计 |
1 |
|
数字媒体艺术(影像 艺术方向) |
1 |
|
||
4 |
地理科学学院 |
城乡规划 |
1 |
|
5 |
体育学院 |
体育教育训练学 或体育硕士 |
1 |
本科与硕士专业相同或相近 |
6 |
新闻学院 |
新闻学(网络与新媒体方向)、传播学(网络与新媒体方向)、新闻与传播学(网络与 新媒体方向) |
3 |
|
播音与主持艺术或戏剧与影视文学 |
1 |
|
||
7 |
计算机学院 |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 |
3 |
|
8 |
马克思主义学院 |
逻辑学 |
1 |
|
9 |
人文学院 |
外国文学(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) |
2 |
|
世界史 |
1 |
|
||
10 |
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|
能源动力类(新能源 科学与工程、太阳能、太阳能光伏、太阳能 光热、风能动力工程、 能源工程)、电气工程 |
1 |
|
物理学(课程与教学论方向) |
1 |
|
||
11 |
教育学院 |
学前教育学 |
1 |
本科与硕士专业相同或相近 |
教育技术学 |
1 |
注: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须参加2019年青海师范大学公开招聘。
三、相关待遇
(一)博士研究生待遇
1.发放安家费32万元,工科、海外优秀博士及特殊急需博士增加3万元;科研启动费文科3万元、理工科5万(以项目资金形式安排)。
2.直接引进来校工作的,经专项考核合格,每年享受高原补贴2万元,副高级职称以下的享受校内3年副高工资待遇。
3.提供宿舍1间,可居住3年,或发放3年租房补贴。
4.来校工作满1年,经考核合格的,可申报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;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年,经考核合格的,可申报参加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。
5.对在校服务每满3年,符合学校相关条件,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6万元奖励。
6.入选青海省“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”直接引进项目的人才,在青购买住房,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助。
7.符合《青海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直聘教授管理办法》相关条件的优秀人才,可直接聘为教授,享受校内正高工资待遇。
8.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人才,根据业绩情况和人才岗位需求协商确定待遇。
(二)硕士研究生待遇
根据《青海师范大学教职工攻读研究生学位管理办法》(青
师校字〔2018〕214号),专任教师在校工作满2年,并符合相关条件,可申请攻读博士学位。具体待遇如下:
1.在读期间享受现有工资福利待遇。取得博士学位返校工作后发放12万元培养费,其中对口支援或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培养的博士发放10万元,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发放15万元。
2.取得博士学位返校工作后,经专项考核合格,每年发放高原工作补贴2万元。
3.取得博士学位返校工作后,副高级职称以下的享受校内3年副高工资待遇。
4.取得博士学位返校工作后,凭发票按规定学制年限报销学费。
5.取得博士学位返校工作后,报销在读期间每学年2次由培养单位到学校的往返交通费(火车硬卧),住宿费按每学年2000元内的标准凭发票报销。往返交通费(火车硬卧)、住宿费按规定学制年限报销。
6.取得博士学位返校工作后,提供科研启动经费(科研项目获批后可申请使用),文科3万元、理工科5万元。
7.在读期间工龄连续计算,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按青海省和学校相关规定执行。
四、招聘时间地点
武汉大学:3月16日8:30—12:00,3月18日9:00—12:00;
陕西师范大学:3月20日9:00—12:00;
兰州大学:3月22日9:00—12:00,3月26日9:00—12:00;
四川大学:3月28日9:00—12:00,3月29日9:00—12:00。
五、联系方式
联 系 人:青海师范大学人事处方老师、郭老师
联系电话:0971-6317924
郭老师18697260628 方老师13897476345
传 真:0971-5205060
邮 箱:506337631@qq.com
通讯地址: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海湖大道延长段38号
邮 编:810000
网址:http://www.qhnu.edu.cn/tongzhigonggao/2019-03-06/8307.html